Helbling Classics經典英文讀本套書【英漢版】(25書+23MP3+2寂天雲隨身聽APP)

Helbling Classics套書包括──

野性的呼喚
睡谷傳奇
大地英豪:最後一個摩希根人
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選
大亨小傳

化身博士
愛倫坡短篇小說選
黛絲米勒
老鬼當家
吸血鬼德古拉

燈塔行
咆哮山莊
簡愛
道林.格雷的畫像
黑暗之心

艾瑪
自由之心:為奴十二年
科學怪人
孤星血淚
碧廬冤孽

傲慢與偏見
秘密間諜
理性與感性
隱形人
純真年代

《Helbling文學讀本》為一套最優質的英文分級閱讀讀本,英語難易度由初級銜接到中級。在各項英語認證考試中,本系列書培養的英語能力級數如下:

GEPT英檢 中級
TOEIC多益 550
TOEFL Ibt新托福 57-86
IELTS雅思 4.5

全系列皆隨書附贈全文朗讀MP3。
內文編排精美,採用彩色印刷,全文穿插精美插圖,單元設計豐富。
除了精彩的小說之外,另編寫有:

1. About the Author(作者簡介):介紹作者,幫助認識創作背景。
2. About the Book(本書簡介):介紹故事內容概要,幫助了解故事的背景與旨意。
3. Before Reading(閱前活動):設計各種問題和活動,幫助暖身,啟發各種探討與學習。
4. After Reading(閱後練習):設計各種深入的問題和題目練習,幫助復習內容,加深英語的學習印象。
5. Test(測驗):有些讀本在閱畢之後,設計有各種測驗題目,包括文意測驗和英語練習等。
6. Translation(中譯):完整的英文故事翻譯,幫助理解文意。
7. Answer Key(解答):針對「閱前活動」、「閱後練習」和「測驗」,提供解答。
8. 隨文討論:在故事行文中,另設計有針對內文情節的問題探討,幫助做啟發性的思考。

野性的呼喚

《野性的呼喚》(1903年),被認為是傑克・倫敦最傑出的作品,名列美國經典文學之林。
故事中的主人翁是一隻叫巴克的大狗,他從生活愜意的加州,被偷賣到冰天雪地的克隆岱當雪橇狗。巴克面臨的是嚴峻無情的新生活,為了生存,他只得適應。他的雪橇隊,負責為前往冰冷北國的淘金客遞送郵件。
堅毅不拔的巴克,很快成為雪橇隊的領隊狗。隨著故事中的巴克在主人來來去去的過程中,他愈來愈接近自己原始的根源,「野性的呼喚」變得愈來愈強烈。

這篇故事探討了傑克・倫敦所喜愛的諸多主題。作者在前往克隆岱淘金時,隨身便攜帶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故事裡就強烈反映了達爾文「適者生存」的理論,並且無論是在動物還是人類的世界裡,適者生存的法則都同樣適用:為了生存,人類和動物都必須善用自己的力氣和大腦。

傑克・倫敦是一位因果決定論者,他認為生命決定於我們的遺傳與生活的環境。因此當巴克住在米勒法官的家裡時,他是一隻生活平靜悠哉的寵物,而他深藏的本能需要一定的環境才會被激發出來。在倫敦後來出版的《白牙》一書中,也可以看到相同的主題。

睡谷傳奇

《睡谷傳奇》(1809年出版)述說一位來自康乃狄克州、名叫「奕可柏.柯鶴」教師,他來到一個叫做「睡谷」的小村落所發生的故事。他在那裡遇到了一位富有農夫的美麗女兒「嘉翠娜.凡.陶蘇」,對她傾心不已。不過他有一個很臭屁的情敵,叫做「保洪.碰司」。在女孩家中所舉辦的一場宴會之後,女孩拒絕了他的追求,他只好落寞地騎著馬回家。在回家途中,他遇到了可怕的「無頭騎士」,這是一個幽靈,是革命戰爭期間敵方的一名士兵。在一場恐怖至極的追逐後,奕可柏消失了。睡谷的居民認為,奕可柏後來也成了村子裡的幽靈。
故事的情節有諸多背景,主要故事來自頗具權威的Diedrich Knickerbocker的文件,他是一個虛構的荷蘭歷史學家。劇情中的戰爭、鬼故事和迷信等,則透過村民陳述出來,此外還有一些故事來自奕可柏最喜歡的《新英格蘭的巫術史》一書。

《睡谷傳奇》是美國早期小說的典型範例,主要探討的是「新生國家」這種典型的主題:這種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們渴求金錢和財物,可以在廣闊的土地上自由來去、追尋財富;歐洲文明的移植;戰爭在人民的記憶裡猶新;還有,過去的迷信與信仰,仍盤踞在人們的心裡。

大地英豪:最後一個摩希根人

《大地英豪:最後一個摩希根人》的場景設在1757年的夏天,時值北美印地安戰爭時期,英國和法國為爭奪紐約州西部而開戰。
威廉亨利堡是英國的前哨基地,由穆羅上校所負責,後來遭到法國指揮官孟康和同盟的印地安人攻擊,這些印地安人來自胡龍族和達拉威部落。穆羅上校的兩個女兒愛麗絲和蔻若,前來找他們的父親,卻在途中被胡龍族的馬瓜所挾持,因為馬瓜想向宿敵穆羅上校報一箭之仇。一位叫做鷹眼的早期移民後代,他身懷絕技,和欽加哥、安卡斯兩位摩希根人營救了兩位姊妹。他們歷經了多次危險的交戰,千鈞一髮,最後在奮戰中以悲劇收場。

《大地英豪:最後一個摩希根人》是一本虛構小說,但故事中有一些橋段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例如1757年八月威廉亨利堡的投降事件。投降之後,殖民者棄堡離開,卻遭到法國的印地安同盟者攻擊,最後有180個人左右在事件中喪生。

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選

《花園派對》(The Garden Party)是在凱瑟琳的弟弟於1915年去世後那段時間所寫的。那時凱瑟琳寫的幾個故事背景都設定在紐西蘭家鄉,講述世紀交替那個年代的故事。《花園派對》這個故事的場景是在榭里丹家的豪宅和花園,顯然是以她自己的家為雛型,那是一棟座落在威靈頓提那克里路75號的大房子,她於1898年到1903年居住於此。故事中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舉辦的花園派對,也是作者在年少時期常會見到的社交場面。就在榭里丹家忙著張羅花園派對之際,年少的女兒蘿拉得知住家旁邊有一個工人往生了。這件事讓她感到不安,她覺得應該取消派對,以示尊重。這個故事做了一個強烈的對照──派對上一派光鮮亮麗、尊貴奢華、生氣勃勃,相對於工人家中的黑暗、貧窮和死亡。
《六便士銅板》(Sixpence)講的則是班道家的事,班道家對他們調皮的兒子弟奇,一向比較溫和包容,但時當一位訪客說出自己如何對孩子嚴加管教之後,班道家對兒子的態度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後來發生了一件小事情,讓班道先生和兒子的關係,就此產生了變化。

上述這兩個故事,是很典型的現代小說,描繪出一個小小的件事,會如何深刻地影響到故事人物的想法和行為。

大亨小傳

費茲傑羅早期生活的一些經驗,出現在他最有名的小說《大亨小傳》裡。《大亨小傳》是他的第三本小說,於1925年出版,時值爵士年代的中期。這本小說被喻為「美國第一本現代小說」,因為其所描繪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30年代華爾街股災期間的社會現象。小說以一則愛情故事為主軸,但也同時傳達出「美國夢」的結束。
小說中的故事場景設定在東岸的紐約市,而故事的主要人物──蓋茨比、倪克、湯姆和黛希夫婦──這些人都來自美國的中西部鄉下。

蓋茨比代表了美國新興的富豪。他白手起家,即使故事暗示了他可能是因為從事非法勾當而致富。湯姆代表的是美國家財萬貫的權貴家庭。這兩個人同樣過著奢華的生活,他們開跑車,到處旅行,住在豪宅裡,穿著名貴。

故事中第一人稱的敘事者倪克,他並不屬於湯姆或蓋茨比社交圈裡的朋友,他只是因為他是蓋茨比的鄰居、湯姆妻子的表親,才和他們攀上關係。一開始,他們的世界讓倪克覺得很新鮮,但到了最後,他厭倦了環繞在蓋茨比身邊的人,因為在東岸富裕的生活下,是一片空虛和不道德的生活。最後,他決定搬回中西部。

《大亨小傳》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其中最有名的是1974年拍成的版本,由勞勃‧瑞福和米亞‧法羅主演。

化身博士

《化身博士》可能是史帝文生最有名的代表作,而「傑寇與海德」(Jekyll and Hyde)一語則成為英語中一個十分常見的用法(比如說「他同時兼具傑寇與海德的人格」),並且廣為人知,即使沒讀過本書的人也知之甚詳。
本書的主題講的是人性當中的「人格分裂」,或說是「雙重性格」。其核心概念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同時呈現善與惡兩種面貌,並探討如果這些部分在人體化學構造上到最後分成兩種單獨的人格的話,那究竟會發生什麼樣的事。這個主題對史帝文生來說特別親切,他以此創作了一齣劇本和一則短篇故事。

這篇故事也談到了名譽的重要性,原本備受尊敬的傑寇博士之所以開始變身為邪惡的海德先生,就是因為他害怕自己的行為失當,想挽回自己的聲譽。至於他的朋友亞特森、藍彥和安費等,也會不計一切代價的避免流言蜚語上身。維多利亞時代中對儀表和外觀的重視,也反應出名譽的重要性,而表象又是如何頻頻掩蓋了齷齪和暴力的事實。

這篇故事的架構亦饒富趣味,除了由作者所訴說的敘述外,還有兩則由主人翁針對同樣事件所撰寫的描述。對於同一事件我們算是讀了三次,但各有觀點。這篇故事曾被譯為多種語言,而且也給無數電影、音樂劇、戲劇、故事、卡通影片和電玩遊戲等,帶來不少靈感。

愛倫坡短篇小說選

本書所收錄的三則故事《艾家大院的崩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橢圓形肖像》(The Oval Portrait)和《紅死病的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正是依循所謂「哥德式」傳統的短篇故事之絕佳範例。哥德式文學是在十八世紀末席捲英國,探索人性和人生經驗中的黑暗面,如死亡、惡魔、疏離、憂鬱、瘋狂和荒涼寂寞的環境等。把歌德式文學帶到美國的正是愛倫坡,而他在每一篇故事中所創造出的氛圍,不是屬於肉體層面的不安和戰慄,便是精神層面的憂慮和恐怖,至於這些故事中所一再出現的主旋律,則是瘋狂和死亡。

黛絲米勒

《黛絲米勒》最早刊載於1878年六月份和七月份的英國《Cornhill》雜誌上,小說甫刊登即獲熱烈迴響,詹姆斯從此在國際文壇上享有聲譽。他在筆記本上所寫下的一則流言,是這部小說的故事來源。
本書描述一位名叫黛絲米勒的美麗美國女孩,她與母親和弟弟一起旅遊歐洲的故事。她在途中巧遇了一位叫做溫德柏的美國同胞,她開放親切的態度,深深吸引了溫德柏。然而,她喜歡招蜂引蝶的個性,被其他認識的旅歐美人所不敢苟同。由於對這些社會規範的無知,最後導致了無法挽回的悲劇。

這部中篇小說中所觸及的幾個主題,詹姆斯在後續的作品中,持續都有探討到。這是他對於海外美人行為最早的處理方式。在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的數年間,出現了新的一批商業階級,當時流行帶著小孩旅遊歐洲各地(即所謂的grand tour),接受教育的洗禮。詹姆斯一方面被美國同胞天真自然的性格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感到比起歐洲各地,他們文化程度較低、見識較狹隘。
作品中還呈現了另一個中心主題:生命並非一定要選擇淋漓盡致的方式不可。在詹姆斯的作品中,故事人物所領悟的是,人們會錯過生命中所一直想追求的東西,並在等待的過程中虛擲人生。

在《黛絲米勒》的整個篇幅裡,溫德柏花很多心思琢磨黛絲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卻始終理不出個頭緒,也無法明白她在自己的生命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有些評論家認為,《黛絲・米勒》可視為作者之後另一部小說《貴婦的肖像》的序曲。

老鬼當家

《老鬼當家》於1891年出版,收錄在《亞瑟‧沙維爵士的罪行》(Lord Arthur Savile’s Crime and Other Stories)的成人故事集裡,內容有六篇新寫的故事,另外還有兩篇作者最受歡迎的兒童故事〈快樂王子〉(The Happy Prince)和〈忠實的朋友〉(The Devoted Friend)。
本書故事描繪一個美國家庭(歐提斯家),向一位英國貴族(康德維爵士)買下一棟房子後發生的故事。這棟房子鬧鬼,賽門・康德維爵士的鬼魂在這裡已經有三百年了。這個美國家庭起先不相信有鬼,後來鬼出現之後,他們就捉弄鬼,並沒有被嚇到。這讓鬼魂很受挫,覺得自己很沒有用。最後多虧這個美國家庭的小女兒,在她好心的幫助之下,鬼魂終於得以入土為安。

鬼故事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很受歡迎,有很多大作家都寫了鬼故事,像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特洛普(Anthony Trollope)和科林斯(William Wilkie Collins),不過王爾德寫的鬼故事是比較創新的,故事中的鬼並不令人害怕,反而比較教人同情。王爾德也在行文中調侃了英國的貴族與傳統,還有美國人的簡單直接,以及膚淺的世界觀和對英國的優越感。這在故事中有諸多趣味的著墨。

這個故事還闡述了王爾德的美學觀。故事中富於視覺印象上的描寫,有許多引人入勝的細節描繪,像是美麗的維琪妮雅感化了鬼魂,就反映了王爾德對美的信仰,認為美可以改善事物。維琪妮雅和柴郡公爵的愛情故事,是維多利亞時代典型的浪漫故事,劇情通俗。然而這個幽默有趣的鬼故事,透過王爾德特有的諷刺筆觸,顯得更令人玩味。

吸血鬼德古拉
《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1897年)的故事場景橫跨了羅馬尼亞、英國和黑海一帶的多處地點。這本書以「書信體」的方式寫成,劇中人物透過期刊、日記、信件、報紙文章和航海日誌,來呈現各自的故事陳述。

在故事中,年輕的英國律師前往羅馬尼亞的一處古堡拜訪德古拉伯爵,為他說明在倫敦置產的事宜,未料卻在那裡遭遇了極其恐怖的經歷。當德古拉搬到英國後,年輕律師也捲入了這場生死追逐戰。

《吸血鬼德古拉》是一部經典的恐怖冒險小說,最後的結局是「邪不勝正」。在本書著作的維多利亞時代,大環境發生了很多變遷,很多人認為社會無法因應變化。所以有人把《吸血鬼德古拉》視為是一種「侵略」小說── 一位邪惡的外國人入侵了大英帝國,他會殺害每一個人,把他們都變成吸血鬼,除非有人能夠出來阻止他。這本小說還帶出了「現代性」的主題,這在當時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燈塔行
《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是維吉尼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最具自傳性的一本小說。她的畫家姊姊凡娜莎.貝爾(Vanessa Bell)也被寫進了小說中,凡娜莎在閱讀《燈塔行》時,表示她覺得她們的父母躍然紙上。

在維吉尼亞十三歲以前,他們全家每年都會去海島上的避暑別墅避暑。她的母親就像劇中女主人翁朗茲夫人一樣,會邀請倫敦的朋友一起去度假,所以他們的別墅裡總是高朋滿座。在黃昏時刻,他們會遠望著海邊燈塔的光芒。而在她母親去世之後,她的父親也和劇中的男主人翁朗茲先生一樣,不願重返避暑別墅。

這本小說不強調劇情發展,而是透過一系列的內心獨白來鋪陳,主題多圍繞著女性社會角色的自覺,以及死亡與變遷。在維吉尼亞生長的年代中,女性的天職是賢妻良母,社會由男性所主宰,這是正常的社會規範。

維吉尼亞反對這種觀點,在她的小說中,接受賢妻良母這種角色的女性會遭到厄運,她們的婚姻會以悲劇或厭膩收場,生產分娩的最終結果往往是死亡,而只有獨立單身的女性能夠倖存下來。

家人的死亡帶給維吉尼亞很大的陰影,她希望透過劇中的人物來戰勝死亡。朗茲夫人希望自己死後能被人們所記得,朗茲先生希望死後自己所寫的書還會被人們所閱讀,而姊姊凡娜莎所化身的莉莉.布斯克,則希望自己的畫作能為後世的人所欣賞。這些角色都在追求一種永恆,或許這也是維吉尼亞.吳爾夫自己所追求的吧。

咆嘯山莊
《咆哮山莊》是英國十九世紀女作家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唯一一部問世的小說,但在世界文學上卻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然而,這本書首次出版時招致許多批評,認為這部小說的內容過於奇怪、粗野,甚至是嚇人的。

這是一部奇特的小說,令人欲罷不能。才華洋溢的艾蜜莉.勃朗特,用她特有的筆觸,創造出一個獨特的世界與視野。小說以一對青梅竹馬的愛情故事為主線,男主角希斯克里夫是一位被領養的吉普賽人,他和養父的親生女兒凱瑟琳從小就是一對兩小無猜。兩人長大後,凱瑟琳卻因為身分地位的問題,另嫁她人。

咆哮山莊,一個封閉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破碎而尖銳的關係;男女主角,一段未了結的愛;一場不得不走向毀滅的宿命,一種不斷被分與合、情與恨反覆折磨的愛──英國現代小說家毛姆形容:「這部小說,極其邪惡,又極其美好;既醜陋,又唯美。」

《咆哮山莊》於1847年出版,隔年,艾蜜莉即以30歲的英年辭世,她不會看到這本書日後將如何影響世界文壇,甚至被讚譽為世界十大文學。

簡愛

十九世紀的英國文壇出現了「勃朗特三姊妹」(Brontë family; The Brontës),在三姊妹中年紀最長的是夏綠蒂.勃朗特,她在世界文學上的代表作品是《簡愛》。《簡愛》的時空背景設定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約克郡谷地,在那個時代,這本小說並非常規小說,不過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喜愛,至今不墜。

《簡愛》是一本講述成長、勇氣和愛的小說,內容描述一位叫做「簡.愛」的孤兒的成長過程。簡.愛從一個個性激烈的孩子,在歷經各種環境之後,逐漸蛻變為一位成熟、獨立的女性。也因為這個原因,這本小說被視為是教育小說。

簡愛在整部小說中所做出的各種抉擇,在在顯現出她是當時代一位堅強的現代女子,她也是文學上最早出現的女性主義典範。小說中處理了許多主題,包括女性在社會、家庭、階級以及寬恕的角色。

道林.格雷的畫像
《道林.格雷的畫像》是一部哥德式的恐怖小說,也是奧斯卡·王爾德唯一問世的小說。1890年,這部小說首次刊登於月刊,旋即受到撻伐。王爾德後來作了大幅的改寫,新改寫的故事於1891年以小說的形式發行,但同樣再次招致批評,當時並引爆了王爾德個人的醜聞。王爾德的夫人曾說:「打從奧斯卡寫了《道林.格雷》之後,就沒有人要跟我們打交道了。」知名書店W.H. Smiths拒賣這本書;不過儘管飽受爭議,這本書仍然暢銷。

奧斯卡.王爾德是一位成功的劇作家,《道林.格雷的畫像》的寫作風格更像戲劇而非小說,小說的對白多於敘述,並集中於三位主要人物之間的機智對話。小說中,主人翁道林.格雷是一位青春貌美的青年,一位畫家為他畫了一幅出色的肖像畫,之後他受到友人的慫恿,人生的態度丕變,轉而追求享樂主義的生活。崇尚美與享樂的空虛生命,是小說主要的主題之一。

故事就由「道林.格雷的畫像」開場,這部小說始於此,亦終於此。一幅俊美的肖像畫,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秘密?放蕩的生活、數條的人命,究竟是什麼樣的墮落人生?青春與美貌、良心與罪惡、天堂與地獄,何處是人性價值的光芒閃耀之處?

黑暗之心 Heart of Darkness

《黑暗之心》被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中篇小說,其奠定了作家約瑟夫.康拉德(1857–1924, Joseph Conrad)在文壇上的地位,知名的文學理論家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 1935–2003)給予這部小說極高的評價。這本小說問世之後,成為文學批判的寵兒,其所觸及的討論包括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種族歧視、現代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等等。美國大導演柯波拉(Francis F. Coppola)的知名電影《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1979),便是以這本小說為雛型。

《黑暗之心》是根據康拉德的行船經驗所寫成的,故事和他在剛果河擔任汽船上船長的一段經歷有關,當時他對當地的殖民主義態度感到極度失望。故事中,一位名為馬洛的船員,他的任務是把公司最出色的象牙代理商庫爾茲先生帶回來。當他們找到庫爾茲時,庫爾茲儼然已經成了當地人的首領;最後,馬洛將他帶上船,但他卻在河中回航時,病逝於船上。

書名中的「黑暗」,在故事中象徵了多種不同的意思,包括叢林、邪惡、貪腐、剝削;而到了最後,庫爾茲似乎是選擇了「黑暗」,而非將「光明」帶給人們。

艾瑪 Emma
《艾瑪》是英國十九世紀女性文學作家珍.奧斯汀晚期的創作,也是作者個人特別喜愛的作品。

珍.奧斯汀有一個有名的建言,她跟姪女建議說:三、四個鄉間村落的家庭,是小說的最佳題材。而這也正是《艾瑪》的故事架構。這部小說的背景設定在英國南方的小村落,描述村落中一小群人的關係,艾瑪則是書中主人翁的名字。故事中,艾瑪以為有幾個角色彼此鍾愛,但她卻總是猜錯。她憑藉個人的想像力,以為愛情就像當時代的羅曼史小說所描繪的那樣。

在珍.奧斯汀的時代,年輕女子的志向就是盡可能嫁個好人家,但故事的女主角艾瑪卻決心不結婚。這種人物設定本身就不尋常,因為在當時候女人的職責就是嫁人。

《艾瑪》的道德主題是社會秩序的存在,故事中違反社會規範的角色,最後落得的下場不是生病,就是不幸。小說鼓勵人應該要誠實面對人際關係,並且融入自己生活的社群之中,不然不會有幸福的生活。此外,在社會地位、教育程度和外表上,結婚的選擇對象都要門當戶對,才有真愛和良緣可言。

自由之心:為奴十二年 Twelve Years a Slave
《自由之心:為奴十二年》是一部真實傳記,講述自由之人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 1808–1863?)的親身經歷。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中葉,原本是自由之身的所羅門,他在33歲左右時,在華盛頓遭到兩名白人拐騙,被販賣為奴隸,之後過了十二年被奴役的日子。

他在被奴役的十二年之間,換過幾位奴隸主,經歷一段又一段的悲慘歲月。最後,歷經波折才被營救出來,這一年是1853年。而再經過了十二年之後,美國所有的州才廢除了奴隸制度。

1853年五月,所羅門.諾薩普出版了自己的故事,清楚描繪奴役歲月的景況,那是無止盡的勞動、不公平的對待,奴隸被視為財產,毫無人道可言。書中詳述奴隸每天要做的活,細說所羅門的各種遭遇,包括逃亡的企圖。

2012年,《自由之心》被拍成電影,由史提夫.麥昆(Steven McQueen)執導。本片多在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拍攝,在當年夏天,使用了四座史上知名的棉花田農場當作拍攝地點。電影於2013年發行,並榮獲了多項主要大獎。

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 (25K彩圖經典文學改寫+1 MP3)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這部小說,描寫一位年輕的科學學生在科學實驗中創造出了一個生物。這是一部偉大的恐怖小說,但也探討了哲學上的一些觀念,以及人類是否有權「扮演上帝」的議題。這是一本極早期的科幻小說典範。

1816年夏天,瑪麗·雪萊(Mary Shelley, 1797–1851)與丈夫柏西·雪萊(Percy Shelley, 1792–1822),連同拜倫(Lord Byron, 1788–1824)和其他友人一同前往日內瓦旅行。由於天候惡劣,大夥無法外出活動,便待在屋內消磨時間。他們閱讀恐怖小說,接著比賽寫恐怖小說。瑪麗想像一個科學家創造了一個生物,卻反被他所創造的「東西」所嚇到的故事,她的想像最後成為了《科學怪人》的故事。

這本小說除了告誡執迷的危險,也談到了孤獨的問題。這個怪物之所以會行徑失控,是由於外表被排斥,而非本性惡劣。在故事中,他幾次展現了他良善的一面。

小說出版後,有批評家評說「恐怖又噁心」,但其他評論家驚訝的是這本小說竟出自女性之手。然而,《科學怪人》非常暢銷,並於1823年搬上舞台劇,從此廣為人知。之後,也有多部電影、電視劇和戲劇改編或源自於這本小說。

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 (25K彩圖經典文學改寫+1 MP3)

《孤星血淚》(又譯: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常被歸為是「成長小說」,是維多利亞時代風行的小說形式,這類小說呈現角色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與道德發展歷程。不過,一如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大多數小說一樣,《孤星血淚》也無法輕易地被定義歸類,因為這是一個愛與激情的故事,也是一個懸疑故事,還是一部反應當時社會的小說。

《孤星血淚》的時空背景,設定於1800年代初期到中期,故事發生在肯特沼澤區和倫敦。主角是一位名叫皮普(Pip)的可憐孤兒,他和姊姊、姊夫住在一起。有一天,他遇上了一個富家女艾絲黛拉(Estella),還愛上了對方,但對方嘲笑他是個鄉下窮小子。此後,他開始不滿自己的生活。

幾年後,他得知自己有個神祕的贊助人,希望他能過上紳士的生活。如今他有錢了,覺得自己有機會贏得艾絲黛拉的芳心。他離開村莊,來到倫敦,在那裡結交了新朋友。他為自己的出身和家人感到羞愧。然而,在諸多歷練之後,他終於體認到自己所犯的錯誤。

這部小說的結局,狄更斯原本以悲劇收場,但由於一個朋友的建議,他決定讓結局以喜劇落幕。現在大多數的版本採用新結局,但仍有部分維持原案。

碧廬冤孽 The Turn of the Screw (25K彩圖經典文學改寫+1 MP3)

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 1843–1916),美國作家。父親老亨利.詹姆斯是著名學者,兄長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知名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亨利.詹姆士一生未娶,但社交生活活躍,長期旅居歐洲,對十九世紀末的歐美上層生活有入微的觀察。他一生創作小說二十餘部,也寫了許多短篇故事、中篇小說、劇本、雜誌文章和旅遊書籍。
《碧廬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 ),是一則知名的鬼故事。在十九世紀末,鬼故事盛行,人們很著迷於超自然力量。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年輕的女家庭教師,講述自己的親身遭遇。女家庭教師受雇於一位年輕英俊的男子,負責照顧年幼的姪子和姪女。他們住在碧廬(Bly)鄉間的一座大房子裡,女家庭教師在這裡看到了(或是自以為看到了)兩位過世的鬼魂。
她確信兩個鬼魂可以跟孩子溝通,而且鬼魂還打算傷害孩子,於是她決定要把自己的學生救出來。但是,是孩子們真的身陷危險之中,還是女家庭教師精神錯亂了?作者將結局留給讀者去思考。

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25K彩圖經典文學改寫+1 MP3)

珍.奧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英國女作家,作品詮釋英國十八世紀末的鄉紳生活,反映女性的追求與社會婚姻觀,但本身卻一生小姑獨處。珍.奧斯汀著作豐富,皆以匿名方式出版,代表作品包括《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1813)、《艾瑪》(Emma, 1815)、《曼斯菲爾德莊園》(Mansfield Park, 1814)等。

珍.奧斯汀的第二部小說《傲慢與偏見》,是最獲盛譽之作,在撰寫時年僅二十一歲。故事的時空背景為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英國,描繪班奈特(Bennet)一家人和五名待嫁女兒的故事,傳達英國地主鄉紳貴族的情感和婚姻問題。

班奈特太太人生中最大的心願,就是見到五個女兒們出閣,故事從女兒伊莉莎白(Elizabeth)和達西先生(Mr. Darcy)之間的愛情開展出來,為了這段愛情,男方要克服自己的傲慢,女方要拋開自己的偏見。珍.奧斯汀曾經在一封信中寫到了她對伊莉莎白的看法:「我得承認,她是文學作品中一個最令人讚賞的角色,我不知道該如何容忍那些無法欣賞她的人。」

秘密間諜 The Secret Agent(25K彩圖經典文學改寫+1 MP3)

《祕密間諜》是一部充滿間諜、偵探和心理劇的小說,由現代主義先驅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所著。

故事背景設於倫敦,主人翁是一名擁有雙重身分的維拉克先生,他表面上是販售廢棄舊物的商店老闆,私底下卻是他國政府的間諜。他和年輕的太太、小舅子和岳母,一起住在店面樓上的公寓。故事情節牽涉一個無政府主義團體、恐怖分子、兩名警官和若干政府官員。

本故事靈感來自真實事件:1894年,名為馬歇爾.伯丁(Martial Bourdin)的法國無政府主義者,於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附近的格林威治公園,以炸彈客之姿自爆。此事件一直是未解之謎:無從得知攻擊動機、目標或爆炸當下的實情。雖然康拉德能收集的訊息有限,卻有辦法以這場無法解釋的慘烈死亡攻擊事件做為小說主軸。

《祕密間諜》雖於1907年出版,故事主題卻走在時代尖端,恐怖主義、間諜行動和權力鬥爭仍是現今常見的新聞頭條。康拉德向讀者揭露恐怖主義的思維,以及恐怖分子與掌權人士如何透過恐怖主義的手段來達成目的。

理性與感性 Sense and Sensibility(25K彩圖經典文學改寫+1 MP3)

《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是英國女性文學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出版的第一本小說,當時作者才芳齡19。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銷售極佳,使得作者能夠在兩年後繼續出版第二本小說《傲慢與偏見》。

在當時,對「感性」的定義,意味著過於情緒化與浪漫。這本小說出版之際,浪漫主義在藝術、音樂和文學上正大行其道。在浪漫主義中,相較於責任與理智,感覺與情感更為重要。作者則在《理性與感性》一書中傳達浪漫主義的危險性,不過她並非完全反對浪漫主義,相反地,她想要表達的是我們需要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取得平衡。

《理性與感性》這部小說講的是一對個性迥異的姊妹,她們分別愛上兩個差異極大的男人的故事。姊姊代表理性,妹妹代表感性。姊姊愛蓮娜愛上良善又通情達理的愛德華;妹妹瑪麗安愛上俊美浪漫的威洛比,那是一個完全符合她所渴望的男人。整部小說圍繞著兩人的愛情故事而展開。

隱形人 The Invisible Man(25K彩圖經典文學改寫+1 MP3)

英國小說家H. G.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1946)身兼新聞記者、政治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等各種角色,學生時代學習過各種科學學科,擅長將科學知識通俗化,並用小說的方式呈現出來,堪稱近代科幻小說的始祖。
在現代,時光旅行、異形生物入侵地球等故事大行其道,早在1895年時,H. G.威爾斯所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便以未來之旅為主題,這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題材。
在第二部小說《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當中,H. G.威爾斯更是創造了經典人物「隱形人」,時至今日仍激發著人們的奇幻想像。故事是以神祕陌生人於暴風雪中抵達英格蘭南部小村來開場,並探討科技發明面臨的一些難題。
H. G.威爾斯的小說很暢銷,有些甚至被改編成電影,深入描寫先進的科學技術所會帶來的衝擊和社會問題,對科幻小說的領域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創新的主題,成為科幻小說的經典。他預言的科技躍進如今成真,例如太空旅行等,而月球背面的一個隕石坑還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除了科幻題材,H. G.威爾斯的作品也涉及社會正義、人權、道德、宗教等議題。

純真年代 The Age of Innocence(25K彩圖經典文學改寫+1 MP3)

美國女作家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 1862–1937),是美國普立茲獎的第一位女性得獎人,這部《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便是她的獲獎作品。

《純真年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寫於法國的作品,於1920的一本雜誌上連載。當時華頓已經是知名作家,出過一些小說與短篇小說。這部小說的時空背景設於美國的鍍金時代(Gilded Age),時間上始於1870年代,最後隨著1914年的戰爭而告終。

本書的地點則設定在紐約的上層階級社會,事實上這也是華頓對自己年少生活的回顧。華頓出身於紐約上層家庭,生活中充滿舞會、舞蹈和嚴格死板的規矩。在鍍金年代,銀行家和投資者變得深具影響力,是紐約市開始快速成長的年代,社會由有權有勢的家族掌控,他們有牢固的傳統和嚴格的不成文慣例。

《純真年代》透過家族故事、男女婚戀等主題,呈現出大時代的背景、社會價值、世俗道德,並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微妙的心理與情感。書中除了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上層階級社會,並瀰漫著一股哀傷,懷念著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所失去的純真。華頓自己的生命經驗,從她早期的回憶到她失敗的婚姻,也都反映在小說中。

【e-zone online tutorial 線上使用說明 】

2016 new e-zone students registration
E-zone 1. Introduction
E-Zone 2. Before Homework
E-Zone 3. Cyber Homework

作者

Washington Irving

紐約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作家,文筆優雅精緻、清新自然,筆調幽默風趣,作品中常充滿浪漫色彩的傳說。翻譯家林紓形容「歐文氣量宏廣,而思致深邃而便敏,行文跳踴變化,匪夷所思」。歐文最愛寫隨筆和短篇小說,在文學上最為人所知的作品包括《李伯大夢》、《睡谷傳奇》等。

Virginia Woolf(維吉尼亞.吳爾夫)

1882年,維吉尼亞.吳爾夫出生於倫敦,她家境富裕,住家環境優渥。她自幼便在書堆與知性的對話中成長。 維吉尼亞有一個不幸的人生,她身邊的許多至親都英年早逝,而她一生中也經歷過多次的精神崩潰。1912年,維吉尼亞與李奧納.吳爾夫(Leonard Woolf)結婚,李奧納穩定的個性正投合了維吉尼亞的需要。 1904年父親過世之後,她搬到了倫敦的布盧姆茨伯里區(Bloomsbury),她在那裡和哥哥及友人共同幫忙成立了「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這是一個由作家和藝術家所組成的文藝團體,對二十世紀初英國的人文觀點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維吉尼亞被公認為是英語語言風格的一位重要革新者,也是現代化運動的一位指標性作家。她所使用的文學技巧稱作「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藉以表達劇中人物的內心獨白。 她共創作了九部小說、兩本傳記、一本短篇小說、五本散文與評論選和一本日記選輯。她最有名的小說包括《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和《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1941年三月,她於住家附近投河自盡。她在寄給丈夫的信件上寫道,她感覺到自己瀕臨精神錯亂的邊緣,所以她不想拖累他。

Solomon Northup

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 1808–1863?)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父親原是諾薩普家的家奴,在當奴隸多年之後,諾薩普家還予他自由。從此所羅門一家搬到附近一帶,以自由之身從事各種工作。所羅門的父親也勉力讓兒子們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所羅門於1829年結婚,以自由之身建立了家庭。幾年後的一天,他在尋找活兒幹時,遇見了兩個白人,他們設局欺騙他,在華盛頓將他販賣為奴,而過了十二年被奴役的歲月,直到律師享利.B.諾薩普將他營救出來。這本書所講述的,就是所羅門.諾薩普被奴役十二年的悲慘歲月。 美國的蓄奴可回溯至英國的殖民時代,在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之後,有十三個州認可蓄奴。最初從非洲被帶往美國的黑人,在美國被販賣為奴,在奴役州的菸草、蔗糖或棉花農場上工作。在奴役州,蓄奴是合法的;在自由州,蓄奴是非法的。奴隸沒有權利,在白人奴隸主的眼裡,他們不過比動物或機械來得好一些。一直到1865年,美國所有的州才廢除了奴隸制度。

Robert Louis Stevenson(羅伯特‧路易斯‧史帝文生)

羅伯特‧路易斯‧史帝文生於1850年出生在蘇格蘭,父親為一位知名的工程師,而他本人則先後研習工程及法律。1876年,他成為一位專職的作者和作家,並在1880年娶了芬妮・歐斯朋。 史帝文生以創作遊記聞名,像是《騎驢漫遊記》(Travels with a Donkey in the Cevennes, 1879年),和諸如《金銀島》(Treasure Island, 1883年)之類的冒險故事等。史帝文生很不喜歡他在十九世紀的英國社會所看到的偽善,對二十一世紀的讀者來說,他的態度和見解算是很具現代風格。 史帝文生為疾病所苦,他與芬妮四處旅遊,以尋找對他身體健康有益的氣候條件,而旅遊也往往會為他帶來寫作的素材。 1886到1887年,他和芬妮住在波恩茅斯鎮,《化身博士》和 《綁架》 就是在這段期間所寫成的。該小鎮位於英格蘭南岸,由於氣候宜人,所以之前就有人向他推薦這個地方,更何況他的父親還曾在這裡為他小倆口買了一間房子,做為結婚禮物。 1887年之後,為了尋找更冒險的人生和更有益於健康的氣候,史帝文生就偕同芬妮遊遍歐洲,接著又前往太平洋。1889年,他們在太平洋一個叫做薩摩亞的小島上建屋居住,一直到1894年在那裡與世長辭。 只要屬於英語系的地區,史帝文生都一直是深受歡迎的作家,甚至還被許多法國人所追憶,而他的那本《騎驢漫遊記》,更曾幫助該地區觀光業的再興。

Oscar Wilde(奧斯卡.王爾德)

1854年,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出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是知名的劇作家、小說家、詩人和幽默家。他最有名的劇作是《不可兒戲》,共有九本戲劇作品,《道林.格雷的畫像》是他生平唯一一部小說。他也創作許多童話故事,像 《快樂王子與其他故事》;但他表示這些故事不是為兒童而寫,而是為「童心的大人」所作。 王爾德的父親威廉.王爾德爵士是知名的眼科醫師,母親珍.懷爾德是作家。王爾德在學校時,希臘文和拉丁文表現優異。他先是拿到愛爾蘭都柏林學院攻讀古典文學的獎學金,後來又拿到牛津大學的獎學金。王爾德畢業之後,移居倫敦,和一位受歡迎的肖像畫畫家友人法蘭克.邁爾斯同住。1881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詩集。 1882年,王爾德搭船前往紐約,展開在美國的巡迴演講。他抵達時,對紐約的海關官員說了一句有名的話:「我無可申報,除了我的才情。」1884年,王爾德結婚,生有二子。1887年.他擔任新發行的時尚雜誌月刊《女性世界》的編輯。 王爾德繼續創作,他的諸多作品震撼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但仍廣受歡迎。他雖然功成名就,在1890年代,卻飽受醜聞的困擾。1895年,他遭到逮捕,入獄兩年。1900年,在潦倒中離開人世。

Katherine Mansfield Beaumon(凱瑟琳.曼斯菲爾德)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 Beaumon),1888年10月14日出生於紐西蘭的威靈頓,出身於一個中產階級的殖民者家庭。她在學生時代便開始創作,還曾在兩份學校期刊上發表過小說。1903年,她搬到倫敦,在皇后學院念書,到了1906年才又回到紐西蘭。從倫敦回來之後,她不太能適應紐西蘭單調的生活,最後她說服父親每年給她一百鎊的生活費,讓她回到倫敦。 她在倫敦時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一直到了1909年,搬到德國,才開始積極寫作。191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集《在德國公寓》(In a German Pension)。她也開始為《Rhythm》雜誌寫小說,並且和雜誌社的編輯John Middleton Murry相戀,兩人後來於1918年結婚。 1915年10月,她的弟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這件事情改變了她的生活和寫作。弟弟過世後,她的很多小說轉而以兒童和兒時回憶為主。D. H. 勞倫斯(D H Lawrence )和維吉尼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都和她有不錯的交情,吳爾夫曾說,曼斯菲爾德的創作,「是唯一不會讓我心生嫉妒的作品」。 凱瑟琳一生多病。1918年,她被診斷出罹患肺結核,1923年,死於肺結核,年僅35歲。凱瑟琳公認是20世紀一位偉大的短篇小說作家。

Joseph Conrad

1857年,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生於別爾基切夫(位於烏克蘭)。當時的別爾基切夫市屬於俄羅斯帝國的版圖,但曾隸屬波蘭的領土範圍。出身波蘭家庭,家族裡不乏知識分子與政運人士,為恢復波蘭的政權統一和獨立建國而奮鬥。因此,雖然身分上是俄羅斯人,但他仍自詡為波蘭人。 他的學業表現不算優異,卻飽讀詩書與莎士比亞文學,而且說得一口流利法文。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說書的才華。他16歲時先加入法國商船,再轉至英國商船。他有十九餘年的跑船經驗,環遊世界之際還晉升至船長職位。 他畢生深受健康欠佳與憂鬱症之苦,20歲時甚至自殺未遂。1886年,他取得英國公民身分。1894年,他離開商船而轉戰作家領域。兩年後與英國人Jessie George結縭,膝下育有二子。 雖然英語是康拉德的第三語言,甚至是從20歲才開始學習英語,但他儼然成為享譽盛名且具影響力的英國作家。他筆下的故事主要描述人們面對極端情境時的反應,並以他當年的跑船經驗做為寫作靈感。 1924年,他於肯特郡的宅邸辭世,可能是死於心臟病。

Jane Austen(珍.奧斯汀 )

珍.奧斯汀出生於1775年,家中有七名兄弟姊妹,她排行倒數第二。父親是教區牧師,家庭快樂溫馨,教養良好。 她十二歲就開始為家人寫故事,並在青少年時期就立志當作家。她所有小說都對婚姻有所著墨,但她自己卻一生小姑獨處。她和一位學法律的年輕人有過一段情,但男方最後另娶他人。後來有一位老友向她求婚,卻非她所鍾愛,也沒有接受求婚。她在寫給姪女的信中說道:「最糟的事是嫁給自己不愛的人。」這種法在當時非比尋常,對一八○○年代的大部分女性來說,愛情沒有財富或良好的社會地位來得重要。 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寫成了六部小說。《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寫於1811年,《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寫於1813年,《曼斯菲爾德莊園》(Mansfield Park)寫於1814年,《艾瑪》寫於1814—15年,《諾桑覺寺》(Northanger Abbey)和《勸說》(Persuasion)則是在她過世後的1817年才出版。這些小說都是匿名出版,但她在世時人們就已知曉她是作者。攝政王(即後來的喬治四世)是她的小說迷,還希望她把《艾瑪》一書獻給他。 珍.奧斯汀於1817年因病逝於溫徹斯特 ,長眠於溫徹斯特大教堂。

James Fenimore Cooper(詹姆士.庫柏)

詹姆士.庫柏(James Fenimore Cooper)於1789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柏靈頓。他在家中十二名兄弟姊妹中排行十一,父親是一位大地主,在紐約州開創了「庫柏鎮」,雙親皆是基督教貴格會的教徒。他在成長過程中,喜歡探索住家附近的田野森林。 他在十七歲時加入海軍,接下來五年的歲月都在航海中度過。二十歲時,他繼承家產,並在兩年後結婚。他曾有一段時間以農為業。他生活無虞,有時間從事閱讀之類的活動。他研究美國歷史和北美的生活。 有一次,在寫完一篇小說後,他跟妻子說,他要寫出更好的東西一點也不難。妻子鼓勵他嘗試,他開始爬格子,於1820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之後持續創作,出版了四十餘本書籍,其中包括社會科學和政治評論。 他最有名的著作是五本「皮裹腿故事」系列,描寫美國拓荒者的故事,《最後的摩希根人》(1826年出版)即是當中的一本。這系列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叫做Natty Bumppo,他又名「鷹眼」或「皮裹腿」。 1826年到1833年期間,庫柏遊歷了歐洲,住過倫敦、巴黎和義大利的索倫托。他透過著作,主要要向讀者傳達社會責任、民主政治、美國歷史和美國的文化傳統。1851年,庫柏於家鄉庫柏鎮辭世。

Jack London(傑克.倫敦)

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年生於美國舊金山。他成長時期生活困苦,十歲就做了童工。他做過很多種工作,甚至是非法的事,而且還曾經流浪街頭。他利用空閒時間上圖書館閱讀,可以在裡頭待上好幾個鐘頭。 1894年,他回返校園念書,並且出版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日本海岸的颱風》。接著,在1896年,他上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最後卻因經濟問題而輟學。 1897年七月,他為歷史上聞名的克隆岱淘金熱潮(Klondike Gold Rush)來到阿拉斯加。和很多淘金客一樣,他在那裡弄壞了身體,後來返鄉,以搖筆桿為職。他創作短篇故事,很快就得到熱烈迴響。 1903年,他寫了一部讓他留名青史的小說《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1904年,他出版第二部小說《海狼》(The Sea-Wolf )。他用寫作所賺取的收入,在加州買了一個大莊園,最後於1916年卒於此地。 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從1905到1916年間,他出版了十八部小說、六本的短篇故事集、一部劇作,和各種非小說類的作品,其中還包含了一本自傳。在他去世後,還出版了他的其他作品。 他知名的小說有《白牙》(White Fang,1906年)、《鐵蹄》(The Iron Heel,1908年)、《馬丁・伊登》(Martin Eden,1909年)。然而,他在晚期時被指控剽竊新聞報導內容,然後再用自己的筆法改寫成故事。有人質疑這種寫作技巧是一種抄襲行為。

Henry James

1843年,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出生於紐約一個富裕的知識分子家庭。他以父親的名字來命名,父親是一位知名神學家。亨利・詹姆斯自幼便隨家人常常來往美國和歐洲之間,當他居住在歐洲時,由家庭教師來負責他的教育。 詹姆斯的法語、義大利語和德語講得和母語一樣流利,而且他也很喜歡閱讀這些外語的書籍。1864年,他匿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錯誤的悲劇》(A Tragedy of Error),從此他就完全獻身於文學創作。 他在寫作生涯中,創作的觸角很廣,出版的書籍和文章包含了各種類型,如小說、短篇故事集、文學批評、遊記、傳記和自傳等。他一生共寫了22本小說,其中有兩本在辭世之際尚未完成,創作的故事達112篇,此外還寫了不少戲劇和散文。 1876年,詹姆斯搬到歐洲,永久定居英國,先後住過倫敦和薩西克斯郡的拉伊鎮(Rye)。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帶給他很大的衝擊。1915年,他歸化英國籍,並抗議美國不肯為英國參戰。 詹姆斯於1916去世於倫敦,他被許多作家和評論家視為美國的一位偉大作家。他的多部作品曾被改編成電影,叫好又叫座。

F. Scott Fitzgerald(弗朗西斯.費茲傑羅)

弗朗西斯.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於1896年9月24日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聖保羅市,他出身一個上層的中產階級家庭,而且是一個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家庭。1913年,他進入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就讀。他在大學期間寫了第一本小說,但沒有出版社願意幫他出書。五年之後,他輟學入伍。 1919年,他邂逅了年僅十七歲的美麗女孩潔塔.塞爾,他有意娶她進門,但她愛慕虛榮,而且只喜歡玩樂。為了滿足她的需求,他退伍並搬到紐約找工作。 1920年,他出版了小說《塵世樂園》(This Side of Paradise),讓他成為文壇一顆閃亮的新星。他現在的收入讓潔塔願意點頭嫁給他,他們也隨即過著奢華的生活,參加各種聚會和社交活動,並在美國和歐洲各處遊歷。 他的第二本小說《美麗與毀滅》(The Beautiful and Damned,1922年出版)和第三本小說《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1925年出版)首賣不佳,他開始舉債度日。1930年,潔塔精神分裂,並於1932年住進精神療養院,一直成為他的經濟負擔。 1937年,他前往好萊塢,擔任編劇的工作。他有酗酒的問題,健康每下愈況。1940年12月1日,因心臟病發作病逝。

Emily Brontë(艾蜜莉.勃朗特)

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 1818-1848),英國文壇上知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在家中六個小孩中排行第五,三歲時母親過世,小孩們由姨媽帶大。他們住在西約克夏鄉下的哈沃斯(Haworth)的牧師公館,父親在那裡擔任教區牧師。這個村落緊鄰一大片荒野,這裡的景色是艾蜜莉創作的靈感來源。 有一段短暫的時間,她和瑪麗亞、伊莉莎白和夏綠蒂三個姐姐一起去上學。1825年,瑪麗亞和伊莉莎白雙雙死於肺結核,艾蜜莉和夏綠蒂便被帶回家中。之後,她們和哥哥的教育就由父親在教區裡負責指導。 艾蜜莉鍾愛哈沃斯一帶美麗多風的約克夏鄉村,她在遠離家鄉後,變得多病又憂鬱。1837年,她擔任過一陣子的私人教師。1842年,她和夏綠蒂一起去比利時的一家女子學院修學法文和德文。後來,她們兩姊妹在家鄉合開一間學校,但因學生不足而關閉。 勃朗特三姐妹──艾蜜莉、夏綠蒂和妹妹安,都很喜歡寫作。1846年,三人共同出版了一本詩集。1847年12月,艾蜜莉的唯一一部小說《咆哮山莊》問世。隔年同月,1848年12月,艾蜜莉死於肺結核,長眠哈沃斯。

Elspeth Rawstron

大學就讀戲劇,曾在倫敦一家戲劇報社工作,後來決定去接受師資訓練,擔任英語教師。之後去了義大利工作,那是作者最嚮往的國家。不過在命運奇妙的安排下,在伊斯坦堡謀得一份教職,從此一直居住在伊斯坦堡,從事教書和寫作的工作。 一場不經意的談話、去陌生的城市或國家旅遊、報章雜誌上的文章,都可能是作者故事靈感的來源。

Edgar Allan Poe(愛倫坡)

愛倫坡於1809年1月19日出生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才兩歲時父母便雙亡,由蘇格蘭商人約翰.愛倫撫養長大。 愛倫坡分別在英、美兩國接受教育,是個極為優秀的學生,並因而進入維吉尼亞大學和著名的西點軍校就讀。後來愛倫坡在部隊裡待了兩年,也就是在這段期間,他完成了前兩本詩集,並分別在1827年及1829年出版。 愛倫坡曾替若干家報章雜誌擔任過新聞記者和評論家的工作,此外,還寫了許多則短篇故事,包括《莫格街凶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1841年出版)、《陷阱與鐘擺》(The Pit and the Pendulum,1843年出版),和《黑貓》(The Black Cat ,1843年出版)。這些故事所講述的,都是些深沉、陰暗又令人不安的主題,在美國,愛倫坡曾由於他那種「哥德式」的寫作風格而飽受批評,不過在歐洲,他的作品卻頗受歡迎,而且影響深遠。 愛倫坡曾飽受疾病和憂鬱症之苦,而一些親密家人的過世更讓他備受打擊,其中包括深愛著他的年輕妻子維吉妮亞。為了減緩憂鬱的症狀,他縱情於杯中物,而過度的酗酒又讓他健康出狀況。愛倫坡的筆桿生涯沒讓他賺到什麼錢,因此生活十分潦倒,甚至債台高築,最後於1849年10月7日與世長辭。 愛倫坡對世界文壇的主要貢獻,即是促成短篇故事發展成一種正式的藝術形式。

Charlotte Brontë

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 1816–1855)父親是牧師,住在約克郡一個小村子哈華斯的牧師公館裡。母親在夏綠蒂五歲時便過世,家中的兄弟姊妹由姨媽所帶大。她和兩個姊姊瑪麗雅、依麗莎白以及妹妹艾蜜莉,曾經上過學校一陣子,然而在1825年,瑪麗雅和依麗莎白死於結核病,夏綠蒂於是和艾蜜莉離開學校,由父親在家教導她們和哥哥布倫威爾。 夏綠蒂在英格蘭當過一陣子的家庭教師,後來前往布魯塞爾學習法文,之後留在那裡教書。夏綠蒂返回約克郡後,想和妹妹艾蜜莉、安一起在哈華斯開辦學校,不過因為過於地處偏僻,學校開不成,三姊妹便轉而開始寫作。 1846年,夏綠蒂說服妹妹們,三人共同出版了詩集,三姊妹都使用了筆名,因為當時女性的作者並不多見。這本書出版之後,銷售淒慘,不過夏綠蒂在1847年出版的《簡愛》,旋即洛陽紙貴。 1854年,夏綠蒂和牧師尼可拉斯結婚,卻於隔年去世,得年僅39歲。

Bram Stoker

布拉姆‧斯托克(Bram Abraham Stoker),1847年出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父親是公務人員。他小時候體弱多病,但在進了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主修數學之後,轉而擅長體育活動。 1870年,布拉姆也開始從事公職,不過他最大的興趣是戲劇。他很關注當時代偉大演員亨利‧艾爾文爵士(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戲劇生涯,1878年,艾爾文找他擔任倫敦蘭心大戲院(Lyceum Theater)的業務經理。同年,他娶了法蘭西絲‧巴肯為妻(Florence Balcombe),並於隔年生下獨了艾爾文‧諾爾(Irving Noel)。 在職涯的初期,他在報刊雜誌上發表劇場評論和一些短篇小說,到1890年,出版了他第一本的哥德式恐怖小說《蛇跡》(The Snake's Pass),讓他在倫敦的藝文界打開了名氣,並且與多位知名作家成為熟識。 他也曾和艾爾文爵士出國旅行,他特別喜歡去美國,曾經兩次造訪白宮,並和美國總統會面。1897年,他出版了《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這本書讓他真正揚名立萬、廣受歡迎。 艾爾文爵士於1905年過世,布拉姆還為他寫了傳記。在這期間,布拉姆曾經中風一次,病癒之後,繼續執筆寫作,直至1912年辭世。

譯者

蔡裴驊

台大外文系畢,教過英文、當過導遊、開過有機咖啡館,三進三出媒體圈。其實最愛的是翻譯、貓咪、有意思的電影和音樂。

劉嘉珮

2004年跨入英翻中全職筆譯的領域。翻譯經驗包括歐美系美妝保養大廠、旅遊、時裝精品、3C電子、文化藝術、食品、親子育嬰、醫藥生技保健等網站、各類文件與影片字幕,並譯有《愛上10堂美容美體英文課》、《英語閱讀技巧完全攻略》系列、《In Focus英語閱讀》系列等書。

林育珊

明道大學教學碩士。喜歡讀英文,說英文,看英文。平日以教英文為樂,著有《初級英檢閱讀模擬練習解析》;除了分享自己教學英文的心得,現亦從事翻譯工作,希望與國內讀者共讀國外好書。

李璞良

出生於高雄市,畢業於輔仁大學企業管理系。現專職翻譯,譯作近六十餘本,包括傳記、人文、商學、管理、錄影帶等。

王傳明

師範大學英語系畢,2014年教育部受託辦理高級中學學校教師甄選英文科A區榜首,並通過全民英檢高級、IELTS 學術組8級(閱讀9級)、TOEIC 980分。有教育部翻譯檢定考試中譯英組證書,並擔任電影字幕、科普雜誌、論文等翻譯。現為公立高中教師。

同類好書推薦

寂天閱讀網 - 圖書目錄
必學英文商業書信寫作快速上手(菊8K)

必學英文商業書信寫作快速上手(菊8K)

  • 定價: NT$ 490
    優惠價: NT$ 417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