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孟子:吟味與詮解(白話文義解,難字注音)(20K)

作 者: 曾振宇
出版社: 深思文化
出版日: 2017-05-23
ISBN : 9789863185727
書 號: S07062001
書 系: 東方經典
  • 定價: NT$ 400
    優惠價: NT$ 340
 

天地之法.生命之道
聖賢之書.智慧之泉

世界文明的瑰寶,人類社會的明燈,
精神心靈的泉源,浮世生活的指南。

儒家思想以「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為巔峰代表典籍,其所開顯的智慧,至今仍啟示著無數眾人,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制度、倫理道德和精神哲學,實為精神文化的寶典。

本《四書》系列共編輯成《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三本,內容包括全書導讀、單篇前言、原典、吟味(白話義解)和詞語註解,並附有難字注音,解說豐富,是您不可錯過的四書寶典。

******
孟子,年代距孔子約180年,世稱「亞聖」,意謂次於至聖先師孔子,是儒家思想的第二位代表人物。孟子的先祖來自魯國,後遷居到鄒國,地處今日山東省鄒城市,距孔子的故鄉曲阜,僅二十餘公里。孟子三歲喪父,關於孟子最有名的故事便是「孟母三遷」。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是語錄體。《孟子》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或說是孟子自己所作,或說孟子的門人所錄。現行本的《孟子》,共十四卷,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在儒學發展史上,孟子是孔子思想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

✪ 本書特色與結構 ✪

【全書前言】深入探討《孟子》的成書與文章特徵,詳細說明《孟子》歷來的研究演變,並討論《孟子》的主要議題和精神。
【單篇導讀】在每一篇的最前面,皆說明該篇的重點和旨意,幫助引導閱讀。
【原典】原典部分,做大字編排,層次清楚,方便尋找篇章,提高閱讀效率。
【吟味】原典白話文,解文流暢,傳達該章的精神,幫助領悟《孟子》的世界。
【註解】針對原典的字詞,做深入的註解,講解內容豐富,是最值得參考的資料。
【難字注音】針對難字、古字、破音字等,標上國語注音,確保閱讀流暢。

主編簡介

【曾振宇】
一九六二年生,江西省泰和縣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史學博士,山東省政協委員,美國康涅狄格大學訪問學者。究方向為儒學與中國古代思想史。已出版學術專著十五部,論文達九十多篇。多次榮獲山東省社科聯一、二、三等獎。


前言
孟子生平與思想簡介

孟子,名軻,戰國時鄒(今山東省鄒城市北)人,約生於西元前三七二年,卒於前二八九年。關於他的父母,史料幾乎沒有什麼記載。根據《史記》、《孟子》、《韓詩外傳》、《列女傳》的相關資料推測,孟子的父親去世較早,主要由母親撫養、教育他成人。
韓嬰《韓詩外傳》和劉向《列女傳》記載了很多孟母教子的故事,如「買東家豚肉」、「不敢去婦」、「孟母三遷」、「斷機教子」、「孟子去齊」等,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孟母三遷」。
據《列女傳》記載,孟子孩提時代,住家離墓地很近,經常看到喪事活動,孟軻便玩辦喪事的遊戲。孟母看了很擔心,感覺這種環境對孩子成長不利,於是把家遷到集市旁邊。幼小的孟軻天天目睹商人吆喝賣貨物的場景,又開始玩賣商品的遊戲。孟母看到後,憂心忡忡,於是又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受學校環境的薰陶,孟子和小夥伴擺設碗盤當作禮器,學習打恭拜揖進退的禮儀。
荀子曾經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孟母因為看到環境對人的影響,希望孟子能夠受到好的薰陶和教育,所以屢次搬家。孟子受到母親的影響,多次強調環境對人修養的重要性,認為居住環境會影響人的氣質和氣度。
有一次,在從范邑去齊都的路上,孟子遠遠望見齊王的兒子。他問學生:「同為人子,為什麼王子在氣質上如此與眾不同呢?」
接著他自問自答說:「王子住的房屋、用的車馬、穿的衣物,和別的王公大臣差別不大,但他卻有如此不凡的氣度和王者氣質,是因為他居住的環境與別人不同!肉食只可以改變人的體質,但居住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度。」
在他看來,「仁」是人類最舒適的住宅,「義」是人類最正確的道路,「居仁由義」是提升氣質和道德修養的最有效途徑。雖然人的地位和生活條件不能選擇,但人們可以選擇居住在「仁」這最舒適的住宅裡,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才能。
現在可知的孟子的生平事蹟比較少,孟子之所以偉大,在於他的思想。在儒學發展史上,孟子的影響和地位僅次於孔子,是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孟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孟子》一書中。
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指出,「《孟子》七篇」(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但劉歆《七略》考證《孟子》有十一篇。東漢趙岐進而考證其餘四篇文章為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政,這四篇的真偽問題至今已水落石出,學者一致認為乃明代人偽撰。
實際上,在先秦時期的一些著述中,譬如《荀子》,引述《孟子》人性思想的一些重要文句就不見於今本《孟子》。例如,《荀子.性惡》所載「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等文,皆不見於今本《孟子》。周廣業《孟子四考》對此多有考證,董仲舒、王充等人皆讀過《外書》,當無疑義。這顯示流通本的《孟子》可能並非全本或祖本。以下主要從四個方面來介紹孟子的思想。

一、自然之天.主宰之天.義理之天

商人尚「帝」,周人敬「天」。以鬱鬱「周文」傳承者自期的孔子,「天」在其思想體系中至關重要,起而踵之的孟子與荀子亦復如是。中國近現代思想轉型,本質上是庫恩(Thomas S. Kuhn)所謂的「範式」的轉型。但是近代以來,學界在對孔、孟、荀的「天」論內涵與性質的研究上,評價不一。隨著近幾年郭店楚簡與「上博簡」考古材料的出世,有必要對先秦儒家「天」論作一次新的探討。

二、人性論:孟子遇人便道性善

學界普遍認為,在人性論上,孟子的基本觀點可抽繹為「人性善」或「性善」。
《荀子.性惡》就說:「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
董仲舒認為:「孟子下質於禽獸之所為,故曰性已善。」
程頤認為:「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
楊時認為:「孟子遇人便道性善。」
現代學者韋政通認為:「孟子是就人心之善,來印證人性之善的。」
任繼愈認為:「在春秋戰國時代,孟子第一個提出了系統的人性善的理論。」

但是也有一些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與反駁,焦循曾經指出,孟子只說「人無有不善」,並未說「性無有不善」。馮友蘭指出,孟子「認為人性內有種種善的成分。他的確承認,也還有些其他成分,本身無所謂善惡,若不適當控制,就會通向惡」。
相比之下,張岱年的質疑更加直截了當:
「然而性中不過有仁義禮智之端而已,性有善端,豈得即謂性善?而且性固有善端,未必無惡端。今不否證性有惡端,僅言性有善端,何故竟斷為性善?」

然目前學界與社會大眾對馮友蘭與張岱年早期的觀點多有疏略。
梁濤教授結合出土文獻,對孟子人性思想多有考索,新識迭現,他認為:「孟子『道性善』也應表述為:人皆有善性,人應當以此善性為性;人的價值、意義即在於其充分擴充、實現自己的性。」孟子人性論究竟應如何界定呢?看來非常有必要對已成為「國民常識」的觀點作進一步的質疑與考辨。
陳來教授指出,中國古代的人文思想「從西周開始萌芽」,禮樂文化取代了祭祀文化。與這一革命性的社會人文思潮出現相呼應,對人與人性之思考,逐漸取代對神與神性之關注。
如果說《商書.西伯勘黎》中的「不虞天性」,尚是對神性之描述,那麼《詩經》出現對人之欲求與人之本質的思考,當是合乎邏輯之演進:「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人之懿德,源自於天,孟子曾引這一首詩論證其人性思想。
韋政通認為:「孟子的性善論,曾受到這類言論的啟發。」
《詩經.大雅.卷阿》又云:「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百神爾主矣。」性與生通假,反復出現的「彌爾性」,表明對人之普遍生理與生命欲求之關注,已成為這一時代探討的文化話題。迨至春秋時代,討論性與人性已蔚然成風。西元前五七五年,單襄公云:「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蓋也。」「人性」一詞,或首現於此。

秦漢以降,歷代學人之所以對孟子的人性學說理解不一,大多在於未釐清「君子所性」與「人之性」兩個概念的區別。孟子之所以「道性善」,蘊涵人文關懷。
對此,陸九淵一語揭明孟子性善說的社會訴求: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今人多失其旨。蓋孟子道性善,故言人無有不善。今若言人之不善,彼將甘為不善,而以不善向汝,汝將何以待之?」
孟子之意,在於宣明人人自有「善心」、「善端」,當向內「思」與「求」,以全其天命。因此,孟子人性學說「鼓舞激勵」(康有為,《孟子微》)之社會教化意義,遠遠超過純粹的形而上理論建構。「《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朱熹,《孟子序說》)明乎此,方能體悟孟子「立命」之旨趣。

三、仁義論:「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孔子的仁學思想體系有一個內在的邏輯方法論:
(一)家國並舉。家庭倫理放大為政治倫理。
《論語》中有: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泰伯〉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子罕〉「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為政〉
郭店楚簡《六德》亦云:「男女不別,父子不親;父子不親,君臣無義。」

(二)推己及人。孔子仁學強調尊重他人、愛護他人,愛他人就是愛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
郭店楚簡《六德》也有類似的記載:「孝,本也。下修其本,可以斷訕。」
從這一邏輯思維出發,家庭倫理自然放大成社會倫理,對父母親的孝心自然擴充為對全社會的博愛之心。換言之,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親都不愛,便不可能愛社會、愛他人。

四、孝論:「父子不責善」

在家庭倫理層面上,孔子孝論注重父子自然親情,宣導子女人格平等,父義則從,父不義則諫。孔子、曾子「以正致諫」的原則,後來被孟子運用到社會政治倫理中,泛倫理化的傾向有增無減。
孟子「君臣相責以善」的「善」之內涵當為仁義,即以仁義這一最高價值理性衡評君臣之間的關係。「君臣相責以善」施行的前提,是將君臣關係重新論證為以德相交的「友」,而非傳統意義上的以勢利相交,「返祖」化現象背後隱伏的是其民本主義的政治立場。孔子、曾子與子思在家庭倫理語境中提倡的父子「相責以善」,衍變為社會政治倫理領域中「君臣相責以善」。從「相責以善」到「父子不責善」,這是儒家孝論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邏輯變化。
先秦儒家普遍認為,道德觀念源出於天,天是倫理道德存在正當性之終極依據。從孔子的「天生德於予」,到《中庸》的「天命之謂性」,再到孟子的「良知」、「良能」,邏輯性線索清晰。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盡心章句上〉

「愛其親」是先驗性之「定在」,「親親」自然擴充而為「仁」。因此,人的一生是向內用功的生命體驗,是不斷護守、弘揚先在性倫理觀念的道德化過程。孔子、曾子儒家孝論演變至孟子,發生了一些轉折。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父子之間不責善」,其二,君臣之間「相責以善」。
綜上所述,孟子關於君臣「相責以善」的觀念,實際上是孔子、子思「諫君」思想合乎邏輯的推進,所不同的僅在於:孔子、子思將君臣關係定位於「道義」,孟子則將君臣關係論證為以德相交的「友」,泛倫理化的傾向有增無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家庭倫理層面上,儒家孝論演變至孟子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孔子在法律文化層面上雖然也評議過「親親相隱」,但在家庭倫理層面上,孔子、曾子注重父子自然親情,宣導子女人格平等,父義則從,父不義則諫,主張以義輔親、「以正致諫」、「微諫不倦」,反對毫無原則地順從父母尊長的意志。
荀子繼而提出「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子女不可犧牲道義去無原則地迎合父母意志。雖然孟子一再申明:「乃所願,則學孔子也。」但是,「父子之間不責善」這一命題由於轉向於社會政治倫理原則,孟子孝論與孔子、曾子相比,顯然已經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目錄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三 公孫丑章句.上(凡九章)
卷四 公孫丑章句.下(凡十四章)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
卷七 離婁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卷八 離婁章句.下(凡三十三章)
卷九 萬章章句.上(凡九章) 
卷十 萬章章句.下(凡九章)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
卷十四 盡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

作者

曾振宇

一九六二年生,江西省泰和縣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史學博士,山東省政協委員,美國康涅狄格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儒學與中國古代思想史。已出版學術專著十五部,論文達九十多篇。多次榮獲山東省社科聯一、二、三等獎。

作 者: 曾振宇
出版社: 深思文化
出版日: 2017-05-23
ISBN : 9789863185727
書 號: S07062001
書 系: 東方經典
裝 訂: 平裝,線膠裝
尺 寸: 20K (17*23 cm)
條 碼: 9789863185727
印 刷: 單色
頁 數: 464

同類好書推薦

寂天閱讀網 - 圖書目錄
FUN學中級英文文法(菊8K彩色)

FUN學中級英文文法(菊8K彩色)

  • 定價: NT$ 600
    優惠價: NT$ 510
詳細